2014年11月6日 星期四

log7 怎麼算

已知 log 2 = 0.3010, log 3 = 0.4771, 如何預估 log 7



第一步 : 算出其他值 :

log 4=log(2^2)=2log 2=0.6020
log 5=log(10/2)=log10-log2=1-0.3010=0.6990
log 6=log(2*3)=log2+log3=0.7781
log 7
log 8=log(2^3)=3log2=0.9030
log 9=log(3^2)=2log3=0.9541
log10=1


第二步 : 多次線性差分

原函數(四次)
差分(三次函數)
二次差分(二次)
三次差分(線性)
四次差分(常數)
log 5=0.6990
(後項減前項)



log 6=0.7781
0.0791
(後項減前項)


log 7=x
x-0.7781
x-0.8572
(後項減前項)

log 8=0.9030
0.9030-x
1.6811-2x
2.5383-3x
(後項減前項)
log 9=0.9541
0.0511
x-0.8519
3x-2.5330
6x-5.0713
log10=1
0.0459
-0.0052
0.8467-x
3.3797-4x


得6x-5.0713 ~= 3.3797-4x,
x ~=8.4510/10 ~= 0.8451


2014年9月27日 星期六

牛頓環 Newton's ring

http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%E7%89%9B%E9%A0%93%E7%92%B0





將一塊平凸透鏡凸面朝下放在一塊平面透鏡上,將單色光直射向凸鏡的平面,可以觀察到一個個明暗相間的圓環條紋。

若使用白光,則可以觀察到彩虹狀的圓環彩色條紋。第一個對此現象進行分析的人是英國物理學家艾薩克·牛頓爵士,因而命名為牛頓環

http://baike.baidu.com/view/49777.htm?fr=iciba




2014年9月20日 星期六

e : 歐拉數 Euler's number

ref: http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E_(%E6%95%B0%E5%AD%A6%E5%B8%B8%E6%95%B0)

歐拉數, 自然對數函數的底數


e = \sum_{n=0}^\infty {1 \over n!} = {1 \over 0!} + {1 \over 1!}
  + {1 \over 2!} + {1 \over 3!}
  + {1 \over 4!} + \cdots




---


\frac{d\left( e^x \right)}{d x}=e^x


證明:




歐拉公式 - 對數, pi, 虛數

e^{ix} = \cos x + i\sin x

若令,則有

e^{i \pi}+1=0\,


e : 自然對數的底數

--


--
證明:





階乘


定義: n! = n x (n-1) x (n-2) ... x 1
          n 為正整數

=> f(x) = x * f(x-1)

擴展到 0 : 0! 為 1
      f(1) = 1 * f(0)

Gamma 函數 : http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%CE%93%E5%87%BD%E6%95%B0

微分 - 基本定律


定義:




法則:

href: http://webcai.math.fcu.edu.tw/calculus/calculus_html/3-3/law.htm


1. 常數微分 :


證明:



2.
證明: 

3. 冪次定律: 




證明:  假設n 為整數. 






4. 

證明:   

5. 加法定律 : 

證明: 


6. 減法定律 :  

7. 乘法定律 : 

證明: 





8. 除法定律 : 

證明: 





















改變世界的17個方程式


1. 畢氏定理 - 畢達哥拉斯, BC530

2. 對數 - 納皮爾 Jonh, Napier, AD1610
把乗法變加法

3. 微積分 - 牛頓 Newton, AD 1668

4. 萬有引力定律 - 牛頓 Newton, AD 1687

5. -1 的平方根 虛數 - 尤拉 Euler / 笛卡爾 , AD 1750




勾股定理

又稱為商高定理, 畢達哥拉斯定理.


( ref: http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%E5%8B%BE%E8%82%A1%E5%AE%9A%E7%90%86 )

- 平面上的直角三角形的兩條直角邊的長度(古稱勾長、股長)的平方和
   等於 斜邊長(古稱弦長)的平方。

- 反之,若平面上三角形中兩邊長的平方和等於第三邊邊長的平方,則它是直角三角形


( ref: http://episte.math.ntu.edu.tw/articles/mm/mm_02_3_07/ )

如設三角形 ABC 三個邊為 a,b,c,其中 c 為斜邊 (如圖一),則其間的關係為: a2 + b2 = c2



圖一


證明方法一: 利用 代數平方公式

 前提:
     (1) 代數平方公式 :  (a+b)2 = a2 + b2 + 2ab
     (2) 三角形內角和 :  平角(180 度 )
     (3) 正方形 : 直角 (90 度)
     (4) 三角形面積 : ab/2
     (5) 正方形面積 



圖二


相同之四個直角三角形,我們很容易看出可接成如圖二之圖形,而形成一正方形,此正方形恰好是由原四個相同之直角三角形及一邊長為 c 的正方形所合成。當我們知道正方形的面積為一邊長的平方時,則有下列關係。 
\begin{displaymath}(a+b)^2 = 4( \frac{1}{2} ab) +c^2 \end{displaymath}

此處 $\frac{1}{2} ab$ 表原直角三角形之面積,化簡上式,結果得: 
a2 + b2 = c2 .

--

證明方法二:

梯形方式


---

證明方式三: 弦圖



---
證明方式四: 相似三角形


射影定理

(射影定理)
  •  \triangle BAC\sim \triangle ADC\sim \triangle BDA
  •   \overline{A C}^2 = \overline{C D} \times \overline{C B}
  •   \overline{A B}^2 = \overline{B D} \times \overline{B C}
  •   \overline{A D}^2 = \overline{D C} \times \overline{D B}

---
The Pythagorean Proposition: Elisha S. Loomis
The Pythagorean Theorem: A 4000-Year History  - Eli Maor


熱門文章